1. 你對於「死」這個字的想法?
其實死不一定是壞事吧,雖然華人社會好像很忌諱提起這個字,但是退一步想,對久病厭世的人死可能是一種解脫,口語表達上也會稱生理上的暢快為很爽、爽死了等等。死是生命的終點這是事實,但是我一直都覺得生命度過多少時間其重要性遠遠不及生命中有多少「確定」的時刻:像是認定自己的目標、發現自己身邊有知心好友陪伴、找到你愛並且愛你的人……所以或許可以說,要死要活的癥結點有時候是身體,有時候是心。最好的結果,大概就像劇中說的一樣吧:「伴愛而死,雖死猶生」。
2. Phaeton這個角色如何帶給你「死」的感覺?
雖然神話故事中明確指出Phaeton因為無法駕馭太陽神的馬車而墜跌,但我想這應該不能算是他確切的死亡,我以為Phaeton的死是心靈的枯槁,是因為缺乏支撐的力量(或許是父愛抑或是更加隱晦的情感)而崩解,是一種自我認定的失敗,導致了他最後不顧後果急於證明自己,或許是想挑戰失職的父親替母親出口氣,或許是想要急於討好這個素昧平生的男人,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Phaeton的行為中沒有自我,這是Phaeton這齣悲劇的源頭,也是這一個故事的盡頭。
3. 自我如何詮釋角色以及建構角色的過程?
我自己一開始的設定是Phaeton是個自我中心的青少年,一開始排練的時候總是想揉入某種不可一世的態度,但是後來覺得其中應該可以有更多層次,像是他與母親的談話、同父親的對峙,都是很好的機會來表現他自己內在所呈現的虛無,當Phaeton試著凝望父親卻因為光芒太閃耀而瞇起眼的時候,故事其實就已經定調了,當Phaeton說出他覺得父親很「明亮」時,我的心中其實在想父親怎麼那麼「遙遠」。Phaeton的墜跌不是物理上的落下,而是感情上的落空。
而在培養演出情緒時(我的方法可能不怎麼新穎),我會試圖從自己生命或閱讀之中擷取經驗,Phaeton這一段我想的是Mitch Albom的一本書叫做For One More Day,其間訴說的也是親子關係的培養和挫敗,對於我想像「缺席的父親」這個概念時也可說是很有幫助。
死 - 0524 Phaeton 莊世全飾